双十一第一波预售结束后,你内心的激动是否让你忽略了可能已经被电商扼杀的“暗箭”? 前段时间北京的韩女士被大数据杀了。10月16日,她用手机在电商平台购物时,误用另一部手机结账。没想到,有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 明明是同一个商家的同一个产品。韩女士是用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老”了12年的资深会员账号买的,其实比她另一个才5年多的普通账号贵了25元。据韩女士介绍,她的高级会员账户已经花了近26万元,而普通账户只有2400元。 觉得被骗的韩女士通过央视曝光了自己的经历。但是对于她的经历属于电商杀还是正常营销,网友们有不同的看法。 网民是否被杀是有争议的。 律师:看商家耍赖还是亮的。 “五年花2000多,属于不活跃用户,平台为了留住不活跃用户会发优惠券。基本操作,因为默认情况下,你的老用户会频繁购买,即使他们给的优惠券少。”在网友@我可能是女王看来,韩女士的经历并不属于被杀,而只是电商平台推广生活所采用的一种营销手段。 正如电商平台在回答韩女士的问题时说的:“系统会根据账户信息发送优惠券,而不是每个账户。” 也有很多网友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这种现象是利用消费者的无知来“薅羊毛”。网友@嘉年华菌可以理解商家为了抢用户而采取一定的营销手段,但前提是需要明确标注规则。“给新人代金券做标记也差不多。各大平台不营销是不可能抢用户的。如果VIP高于普通或者新用户,那就不能说了!” 这种电商做法不是个案。为了吸引不活跃的用户,电子商务平台会通过大额优惠券的方式给他们更多的优惠活动,从而增强消费者对平台的依恋。 高先生经常使用某个旅游App来预订酒店。有一天,他突然发现他老婆手机搜的同一个酒店价格不一样。"我老婆不怎么用这个App,她搜的价格比我搜的低很多。"在他看来,这是平台根据他的使用习惯对大数据的刻意使用。 电子商务平台的这种做法合理吗?是韩女士和高先生质疑的“杀熟”行为吗? 四川卓安律师事务所律师郭晓鸣认为,大数据“杀人”一般会受到技术手段的区别对待,主要是对老客户设定较高价格,对新客户设定较低价格。这个操作通常是隐藏的。消费者自己不知道;而正常的营销是公开活动的规则,所有的消费者都提前知道自己可以享受什么条件和价格。 由此可见,消费者是否知道成为识别大数据的关键。 韩女士事先并不知道,一个普通账户可以获得“69以上减25”的优惠券。“如果没有对比,我们不知道我被杀了,或者说我有更有利的选择”。韩女士遇到的这种“差别待遇”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接受的,是大数据扼杀的表现之一。 关于如何认定的问题,广西郑光律师事务所的雷嘉茂律师指出,这要看其宣传展示页面是否做了特别说明。比如新客户、新号码、首次消费优惠券、全减等信息。都有明确的标记,规则也很清楚。如果登陆页面上显示的信息与新号或旧号相同,则是正常的新营销方式,否则不是。总的来说就是商家玩脏还是玩亮。 |
RISC-V作为一种开源处理器指令,有着广阔的前景。
虽然恐龙已经灭绝了几千万年,但是随着对恐龙化石
1月21日,一名网民在社交平台上透露,一名男子已
张柏芝一直被称为顽强的单身母亲,她一直在晒自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