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个女孩被确诊网络暴力事件出来后,我立刻想到了四川羌族流行的“毒猫”传说。 这些地方的人一直相信每个村子都有“毒猫”。而且一般是这个村的媳妇。这些女人可以在晚上离开自己的身体,变成某种动物,然后飞出去伤害别人。所以,一旦村里发生莫名其妙的事情,人们就会认为是“毒猫”,开始确认村里哪个女人是“毒猫”。如果有一两件事能和一个女人有关,人们就会认为某人是“毒猫”,她的女儿和她的女儿会世世代代背负这个标签。 台湾历史文化学者王明科先生对此做了非常详细的考察。他把毒猫的传说和西方社会猎巫的传统进行对比后,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些文化现象:毒女对人的伤害无处不在。 从这样一个人类学场景来看,成都确诊女孩的经历,简直就是这种“共识”的现代复活。这个女孩的奶奶是成都目前疫情的第一例确诊病例。在她奶奶被确诊之前,她像所有女孩一样穿梭在一个烟火浓郁的地方。当她的祖母最终被确诊后,她突然成了众矢之的。不仅她的个人姓名和地址、身份证号码、行动轨迹在网上公布,她还对许多人的损失“负责”。有人怪她要改飞成都的机票,有人怪她不能好好过年,甚至有人打电话发短信骂她。她简直就是一只处处害人的“毒猫”。 更有甚者,因为她的动作轨迹显示她当晚出现在几个酒吧,被贴上了“过渡女王”和“夜店”的标签。事实上,她之所以晚上在很多酒吧跑来跑去,是因为她的工作就是负责酒吧的氛围和营销,也就是说她只是一个深夜工作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在这场疫情中,一旦出现由女性确诊病例引发的连锁传播,舆论往往会试图引导这些女性走向“无序生活”的方向。说20岁女孩是“过渡女王”背后的暗讽不言而喻。大家可能还记得4月份哈尔滨有个小交流高峰,源于当时从国外回来的曹女士。在“正义群众”的安排下,这位曹女士一从国外回来就成了和楼上男邻居暧昧的人,感染了楼上男邻居和自己的母亲。其实曹女士楼上邻居都是女的。性别歧视就像一个灵魂,到处闹鬼,到处附身。 这种对妇女的污名化实际上只是污名化的典型例子之一。当舆论污名化一个人时,总是强化他的罪恶。比如在第一波疫情的高峰期,福建有个“晋江毒王”,这个人在网络舆论的描述中简直是十恶不赦。他故意隐瞒从武汉回来的事实。他奶奶感染去世后,他还到处参加村里的宴会,不停地和别人碰杯喝酒。事后媒体挨个调查对比,才发现都站不住脚。 面对全人类共同的敌人——SARS-CoV-2,把那些不幸首先被感染的人说成是不可饶恕的,不断地“塑造”他们,给他们贴上标签,是一种什么病? 事实上,社会心理学早就观察到,当人类社会面对某种“侵略者”无力反击时,往往会寻找一个软弱的人,把所有的不幸都归咎于他,并向他发泄,以消除自身的挫败感。把成都确诊女孩的个人信息公之于众,其实是由于和确认“村里”的“毒猫”一样的心理机制。对于这一挥之不去的传统,我们必须用现代法治精神来唤醒它。恶意传播女生隐私的王被处罚就是最好的回答。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成都警方没有公布王转发的女孩信息来自哪里。正义不仅要上台,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上台。只有把个人信息保护的漏洞公之于众,才会引起有价值的关注和补救,人们才能真正放心。如果调查仍在进行中,我们希望看到警方尽快跟进。 然而,毕竟在这个世界上。疫情之初,由于恐慌,人们很难意识到随意公布感染者行踪等个人隐私是网络暴力。但不难看出,媒体很快意识到这种行为是出格的,政府高度重视防控,同时也对患者隐私表示关注。 四川省委书记彭庆华明确表示,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做好群众心理疏导工作,坚决制止网络暴力,营造疫情防控的良好氛围。除了在“战时状态”下安排防控工作外,还可以关注网络舆情并做出回应,这说明四川省委重视群众的呼声,也说明个人信息的公开确实会给防疫工作带来干扰。 其实我特别想提一下那个女生本人。她事后在网上发了几篇博文,在三个方面都很积极。她敢于反击网络暴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的公民意识。其实说到底,这些变化都是因为我们对疫情防控的信心越来越大,人们在病毒面前不再心慌,于是常识和理性再次占领高地。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成都疫情,还是网上的小规模舆论暴力,都只是浩浩荡荡过程中的偶然事件。 |
RISC-V作为一种开源处理器指令,有着广阔的前景。
虽然恐龙已经灭绝了几千万年,但是随着对恐龙化石
1月21日,一名网民在社交平台上透露,一名男子已
张柏芝一直被称为顽强的单身母亲,她一直在晒自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