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 天府书展:文化盛宴启幕
**
在全民阅读氛围日益浓厚的当下,2025 天府书展于 10 月 17 日至 20 日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行,展览面积达 3 万余平方米 ,汇聚了全国近 600 家出版单位,集中展出图书 3 万余种。本届书展以 “书香满天府 安逸读四川” 为年度主题,采用 “线上线下融合、展示展销结合、业内业外聚合” 的创新模式,全面展现新时代 “爱阅读・会生活” 的天府气韵。
天府书展作为四川重要的文化名片,已成功举办多届,每一届都吸引了大量读者和出版机构参与,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地方书展新标杆、全国出版行业风向标以及全球文化交流新平台,在促进文化传播、推动全民阅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琳琅满目的精品图书,书展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邀请了阿来、王蒙、徐则臣、杨红樱等百余名知名作家、文化名人参与,通过讲座、新书发布会、签售会等形式,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 ,为读者带来多样化的阅读体验。
在众多精彩纷呈的活动与丰富多元的展示内容中,《李一氓旧藏词集丛刊》第三编的发布,无疑成为了本次书展的一大亮点,吸引了众多目光,也为这场文化盛宴增添了一抹独特的学术与文化底蕴。
李一氓与他的词集宝藏
李一氓于 1903 年出生在四川彭县(今彭州市) ,是一位经历丰富、成就卓越的人物。他不仅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岁月里,先后参与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在中央特科从事地下工作,还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担任过毛泽东秘书,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他还是诗人、书法家和著名的藏书家、古籍整理专家,被陈毅元帅称为 “党内的红秀才”“党内少有的大知识分子”。
李一氓与藏书结缘颇深,从军时便开始收集书籍,此后日积月累,藏书数量多达上万册。他的藏书涉猎广泛,而在其丰富的收藏中,古代词集堪称一绝,体系完备、纲目井然、独具特色,刻本、稿本、抄本等各类版本皆精心收藏 ,汇聚了众多稀世珍品,因而被誉为 “近代体系最完备、版本最珍稀的词学文献宝库”。
《李一氓旧藏词集丛刊》全书共 1114 种、2313 册,以清词为主,同时涵盖了 300 余种明词。其中清词别集涵盖 600 余家,几乎将清代所有重要词人的作品囊括其中,稿抄本、孤本、珍稀刻本占比将近一半 ,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版本的精良程度、系统性完整性,在近代词学文献收藏领域都首屈一指,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为研究词学的发展脉络、词人的创作风格演变等提供了丰富而原始的资料;从艺术价值来看,这些词集的版本珍稀,很多稿抄本、孤本上还留存着李一氓的题跋与批注,这些手迹不仅是学术见解的体现,更增添了艺术韵味 ,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李一氓旧藏词集丛刊》第三编:内容与亮点
(一)珍贵版本大揭秘
此次发布的《李一氓旧藏词集丛刊》第三编(第五、六、七辑)共收录 429 位清代词家的 441 种词集 ,其中孤本 7 种、稿抄本 47 种、清刻本 342 种,近半为珍稀版本,为词学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珍贵资料。
在这些珍稀版本中,包世臣《手书词》稿本十分引人注目。包世臣是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文学家,他在书法理论与实践上成就颇高,其《艺舟双楫》是书法理论的重要著作。这份《手书词》稿本不仅保存了他的词作真迹,更能让研究者从其手迹中一窥他的书写风格与习惯 ,通过笔触的轻重缓急、字体的大小疏密,感受他创作时的心境与情感,为研究其文学创作风格与书法艺术之间的关联提供了直接而生动的素材,对于深入探究包世臣的艺术思想具有独特价值 。
谭祖任的《聊园词》稿本同样珍贵。谭祖任作为清代词人,其词作风格独特,在当时的词坛有一定影响力。这份稿本中,或许存在着他未公开发表或流传较少的词作,能够为研究谭祖任的词学创作历程、风格演变提供原始依据,有助于还原他在词坛的真实地位与贡献,填补词学研究在这一领域的部分空白 。
而王庭的《秋闲词》、董俞的《玉凫词稿》等清初刻本加补抄本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清初刻本保留了当时词作的原始风貌,反映了清初词坛的刊刻风格与审美倾向 ;补抄本则可能补充了刻本中缺失的内容,或是后人对词作的批注、解读 ,两者结合,为研究清初词的版本演变、流传过程提供了丰富线索 ,有助于了解当时词作在不同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情况 ,也为校勘、整理相关词作提供了多个版本的参照,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全面 。
(二)整理出版的匠心
为了让这些珍贵的古籍能够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四川省图书馆作为收藏地与整理单位,与巴蜀书社展开了紧密合作 ,在整理出版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彰显出十足的匠心 。
在技术层面,他们采用原色扫描、原大印刷的方式,这一举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籍原貌 。原色扫描能够精准还原古籍页面的颜色,无论是纸张的泛黄色泽,还是墨色的浓淡变化,都能如实呈现 ,让读者仿佛亲眼见到古籍原本的模样 ;原大印刷则保证了古籍的尺寸、字体大小等与原书一致,不会因为缩放而导致文字变形或细节丢失 ,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古籍的原汁原味 ,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最真实可靠的资料 。
同时,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每一种词集的背景信息,工作人员还为每一种词集撰写详实提要 。这些提要著录了版本信息,让读者清楚知晓该词集的刊刻年代、刊刻地点、刊刻者等,帮助判断其版本价值 ;钤印信息的记录则有助于研究古籍的收藏流转过程,每一枚钤印都可能代表着一位收藏者,通过对钤印的考证,可以梳理出词集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脉络 ;序跋内容是了解词集创作背景、词作风格、词人思想的重要窗口,提要中对序跋的整理与解读,为读者打开了深入研究的大门 ;尺寸信息的标注,也能让读者对古籍的规格有清晰认识,从侧面反映其装帧形式与历史文化背景 。这些详实的提要,极大地便利了学界研究,为词学研究搭建了坚实的基础,使研究者能够更高效地利用这些珍贵的古籍资源 。
发布现场:专家学者的文化碰撞
在《李一氓旧藏词集丛刊》第三编新书发布会上,来自出版界、文化界、学术界的多位领导、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文化盛事,从不同维度对《丛刊》进行了深入探讨,碰撞出激烈的文化火花 ,为在场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
(一)词学史的独特视角
四川省社科院杰出研究员谭继和对李一氓的题跋与批注有着深入研究 ,他指出,这些留存于词集上的墨迹,绝非普通的文字记录,而是蕴含着深厚学术价值的宝藏 ,堪称 “一部活的词学史” 。李一氓在阅读词集时,常常会随手写下自己的见解、感悟,或是对词作的点评、对词人的评价 ,这些批注反映了他对词学的深入思考与独特见解 。通过这些题跋与批注,后人可以清晰地看到李一氓对不同词家、不同词派的看法,了解他眼中词学发展的脉络与传承 。例如,在某些词集的批注中,他可能会比较不同词人在创作手法、风格特点上的异同 ,探讨词风在不同时期的演变 ,这些内容对于研究词学史来说,是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展现了李一氓作为学者与藏书家的独特眼光,也为当代词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
(二)巴蜀文脉的传承之声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祁和晖从巴蜀文脉这一独特角度出发,对李一氓藏词进行了解读 。她认为,李一氓的藏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 。四川自古以来文化底蕴深厚,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这些特色在李一氓收藏的词集中有所体现 ,无论是词中描绘的巴蜀风光、民俗风情,还是词人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 ,都承载着巴蜀地区的文化基因 。同时,这些词集也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祁和晖强调,《丛刊》的出版意义重大,是对 “文宗在蜀” 传统的当代延续 。从古代司马相如、扬雄等文学大家开创 “文宗在蜀” 的辉煌局面 ,到如今《李一氓旧藏词集丛刊》的出版 ,这一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传承与发展 ,为弘扬巴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 ,激励着当代人继续挖掘和传承巴蜀地区的优秀文化传统 。
(三)古籍活化的时代使命
四川省图书馆馆长王龙在发布会上分享了从 “馆藏” 到 “出版” 的转化过程 ,他深感让古籍 “活” 起来是当代图书馆人的重要责任 。古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但长期沉睡在库房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四川省图书馆积极与巴蜀书社合作,推动《李一氓旧藏词集丛刊》的整理出版 ,让这些珍贵的古籍化身千百,走出库房 ,成为滋养当代学术研究和文化创新的活头源水 。通过出版《丛刊》,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些珍贵的词集,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灵感源泉 。
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从出版发行的角度,对《丛刊》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充分肯定了《丛刊》在古籍整理与传播方面的示范意义 。商务印书馆作为我国历史悠久、极具影响力的出版机构,一直致力于古籍的整理与出版工作 ,顾青深知古籍整理与传播的重要性和难度 。他认为,《李一氓旧藏词集丛刊》的出版,为其他古籍出版机构树立了榜样 ,其在版本选择、整理方式、出版质量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他呼吁更多的古籍出版机构积极参与到古籍保护与推广工作中来 ,加大对古籍整理出版的投入,创新出版形式和传播方式 ,让更多珍贵的古籍得以传承和弘扬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
文化传承:从馆藏到大众
《李一氓旧藏词集丛刊》第三编的发布,是古籍保护与文化传承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让珍贵的古籍从馆藏的深闺中走出,真正走向大众 ,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
在古籍保护层面,《丛刊》的出版是对这些珍稀词集的一种创新性保护 。传统的古籍保护多侧重于库房保存、修复技术等方面 ,虽能保证古籍的物理完整性,但传播范围极为有限 。而通过整理出版,以现代印刷技术将古籍复制成可广泛传播的出版物 ,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古籍的 “永生” 。即使原有的古籍因岁月侵蚀、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受到损坏 ,这些出版的《丛刊》也能作为替代品 ,保存古籍中的文化信息 ,延续其生命 。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丛刊》为词学研究乃至整个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此前,许多珍贵的词集深藏于图书馆库房 ,学者查阅不便 ,研究工作受到很大限制 。如今,《丛刊》的出版使得这些珍稀版本得以广泛流通 ,学者们可以更便捷地获取资料 ,开展深入研究 。例如,对于清代词坛的研究 ,过去由于资料匮乏,许多研究只能停留在有限的几部常见词集上 ,对一些小众词人、流派的研究也不够全面 。有了《丛刊》中丰富的清词别集 ,学者们可以全面考察清代词坛的发展脉络 ,研究不同地域、流派词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填补学术空白 ,推动词学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
在文化传播与文化自信的树立方面,《丛刊》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这些词集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通过出版发行 ,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古代词的魅力 。普通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情感世界、审美情趣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人们阅读这些词集时,会被古人的才情与智慧所折服 ,进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这种热爱会转化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增强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 ,《丛刊》的出版发行 ,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载体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根发芽 ,开花结果 。
|
|